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
企业新闻
运力过剩的“祸首”皆因钱来之太易?
  • 2015-11-02
  • 997

          时逢《贸易风》成立25周年之际,本社的首届船东论坛在香港海事博物馆顺利举行。


本届论坛的开场嘉宾是华光海运董事长兼香港船东协会副主席赵式明(Sabrina Chao)女士。她向在场人士透密说,自己的一些年长同事至今仍记得《贸易风》1990年创刊时的场景,他们还曾怀疑这份报纸能不能一直办下去。


但现场的关注焦点很快从新闻业存亡的闲趣话题,转到更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即如何在航运市场长期立足。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在被要求就私募股权、公开股票、举债及融资租赁的未来前景及相对优势置评时,船东和融资商很快就辩起了一个共同议题-来之过易的金钱是不是运力过剩的真正“祸首”?


香港华盛律师事务所(Watson Farley & Williams)的董事长Frank Dunne就此问道,所以行业内是不是亟需新的融资渠道?那些“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股权及债权融资是否导致市场扭曲?


“已经为船敲定融资的船东肯定会说,那是当然!离得远点儿,”德国交通信贷银行(DVB)执行董事Bart Veldhuizen向金融专家组说。“但事实上,方便钱总还是会回来,然后同样的问题又卷土重来。”


针对私募股权是否已对航运业失去兴趣,公开股票市场是否适合船舶融资,出口信贷机构的地位以及融资租赁事宜-甚至关于问题是否出在船厂身上等问题,金融组专家给出了不尽相同的看法。


就公开市场的募资问题,Veldhuizen和投行Pareto Securities的Erik Stromso都认为,这一市场很擅长判断投资优劣并给予惩罚或是回馈;但渣打银行航运业务负责人Nigel Anton则对这一渠道不甚热情。


当台上在推荐融资租赁这一形式时,一位站在会场边上的船东以其越野滑雪经验笑称,“售后回租就像尿裤子。刚开始感到一阵热,然后就会越来越冷。”


私募股权基金方面,Stromso称倒不是它们对航运业失去兴趣,只是在很多情况下,它们该做的都做完了,之后是考虑如何发展这项投资,而不是找一家新的公司去投资。总而言之,原来那种争先恐后的风头已经过去了。


船东KC Maritime的Sham Chellaram和Oak Maritime的Jack Hsu在稍后的船东组研讨当中,则将破坏市场“之罪”更多归于寻求融资的人身上,而非资金供应这方。


Chellaram的矛头是指向造船厂商,它们难以“摧毁”的造船产能以及背后强大的政府扶持。


Hsu则又谈起香港房地产这一哪里都绕不过的话题。


诸如干散运业这种骨子里很分化的市场,总是愿意接纳新的投资加盟。“就像你住的公寓一样。能合并起来吗?当然不能 ,”Hsu说。“所谓的入市门槛不过是你的钱够不够罢了。”

 

粤ICP备12015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