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
企业新闻
航运圈大佬如何评价市场
  • 2015-11-18
  • 1012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航运市场何时复苏“难以确定”。在11月初举行的国际航运年会2015上,来自航运、港口、物流、造船、金融、贸易、信息、制造等国际航运产业链相关方重量级人物齐聚一堂,共同探寻航运业发展的新动力能,以前瞻视野及革新力量引领行业发展新航向。

  
外部环境方面,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这不仅给国际航运带来新的区域发展机遇,更给行业的长远战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一带一路”将有利于创造全球海运贸易需求、有利于完善全球海运物流网络。


尽管如此,面对全球宏观经济形势、贸易格局、产业调整的重大变化,航运企业必须彻底摆脱依靠经济热度、贸易增量、价格泡沫、资本推动等市场因素推动的“外在化”增长模式,未来航运企业的发展,要重在培育“内生型”增长动力,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管理水平、服务质量、运营效率和成本优势来实现。


此外,对资源的组合与应用,是航运企业成长的基础,也是参与竞争的基础。在产业渗透、跨界合作、利益交叉以及“互联网+”大潮的推动下,航运企业在未来的资源配置模式上也可能要做出调整。


经济趋缓下的航运走势


航运业与全球经济紧密相关,经济趋缓、运力过剩、运价低迷是目前航运市场的现状。要预测航运业的未来,首先需要看清经济大势。


航运业与全球经济紧密相关,“中国因素”是否依然坚挺、美国是否如期加息、欧洲经济多大程度好转、其他经济体经济是否触底回升……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未来牵动航运业走向。


经济增长尚有驱动力


渣打全球首席经济学家Marios Maratheftis提及目前全球经济的坏消息是,首先美国经济会减速,明年会更明显,这是一个威胁。美联储可能会在今年12月份加息,2016年上半年也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利息,利率的提高标志美国财政政策非常大的调整。其次,2016年风险将会增加,原油市场供应将过剩,世界经济和贸易都不可能出现繁荣。


Marios Maratheftis口中的好消息就是,美联储的加息不会超过1%;欧洲经济会好转,消费会增加,进入欧洲国家的难民将促使相关国家进行更多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经济要实现重新平衡与转型,尽管增速减缓,但有足够的政策调整空间,“一带一路”以及亚投行将成为未来投资增长、贸易增长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互联互通的驱动力。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十三五”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速能够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他判断说,去年中国人均GDP达到7600美元,到2022年可能达到12000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2025年左右,中国经济总量用人民币和美元市场汇率计算,可能赶上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到2030年中国人均GDP可以达到17000美元,这个时候根据世界各个国家的经验,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完成,快速增长期刚结束,这之前中国保持7%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完全有条件的。


中外运长航集团副董事长宋德星认为,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中国经济不会去全球化。原因有三点: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增长的潜力、韧劲和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在经济换挡期中,中国经济将会在两至三年时间触及真实潜在增长水平;中国已经开始了新的一轮改革,它有异于过去十几年依靠政府投资和外需拉动市场,而是类似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属于将会通过释放改革红利来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一种,而这将是健康的;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再平衡,决不是去全球化,而是在稳步发展国际贸易与托底投资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更加依靠消费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所实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所倡导的“一带一路”以及正在推进的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战略间接地表明了这一点。


航运业“危”“机”并存


中远集团董事长马泽华表示,当前航运业的困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航运需求增长缓慢。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的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而不均衡,新兴经济体处在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期,海运需求增长放缓。二是航运运力供给持续过剩。近年来,船舶大型化、低价造船、对新型节能环保船型的追逐以及融资租赁业的快速发展都进一步放大运力供给,供需关系在需求增速较为乏力时更加恶化。三是航运企业转型尚有很大空间。在行业发展和竞争态势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形势下,传统航运企业虽然在市场开拓、成本控制、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不断创新,但在与客户、与同业、与相关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探索。


宋德星表示,某种程度上,大家对于航运市场未来走势的担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增速趋缓的担心。过去十年,中国因素是关键,未来若干年,中国因素依然很关键。

粤ICP备12015008号